房颤
房颤—不容忽视的慢性病!
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,致残率、致死率、发病率高。造成房颤的原因很多,比如:窦房结发生退行性变、心肌细胞代谢紊乱、自主神经功能失常都会诱发房颤,还与某些急性、暂时性的原因有关,如(外科手术、饮酒、心肌炎、电击、肺栓塞、其它肺脏病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)等,长时间房颤会引起患者心房心室扩大,以致出现呼吸困难和心衰等症状,引发严重并发症,如(心功能不全、血栓、中风、肢体动脉栓塞、猝死)等。
临床症状
1.眩晕
2.心悸:感到心跳加快,伴有乏力或感劳累。
3.胸部不适:心前区疼痛、压迫感或者不舒服。
4.气短: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。
5.其它:颈部疼痛、出汗、皮肤潮湿。
危害
1.出现心悸、头晕、气短乏力、呼吸困难、晕厥等症状,影响生活,及工作。
2.心脏射血功能降低,不能满足机体需要,导致出现心衰症状,如呼吸困难、双下肢水肿等。心衰反复发作,心功能逐渐降低加重、心肌细胞减少,最终导致死亡。
3.使死亡率增加1倍,合并心衰时,死亡率男性增加2.2倍,女性增加1.8倍,可发生脑、肺以及四肢出现的血管综合征,引起急性肺水肿。
4.导致心肌收缩能力减慢,血液流动速度减慢,在房室内淤积形成血栓,可造成多器官损伤导致脑栓塞,下肢栓塞,偏瘫、中风、猝死的发生。
西医治疗房颤存在的弊端:
药物治疗:服用如(普罗帕酮、洋地黄,胺碘酮)等药物,存在副作用(呕吐,失眠,头晕)等,且有依赖性。
非药物治疗:抗凝治疗:易出血,电复律:易复发,外科迷宫手术:费用昂贵, 创伤大。
中医辩证论治房颤:
中医学将其归属于心悸、征忡、促疾、雀啄、晕厥、胸痹等范畴。病位在心,症状多为心悸、头脚闷、脉结或代等。病机为心气不足,心阴血虚,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,致心脉不畅,脉络瘀滞,心失所养,为本虚标实之症,虚者多见(气虚、阳虚、阴虚、血虚),实者多见(气滞、寒凝、痰浊、血瘀),交互为患,中医辩证论治,本病本虚标实,虚实夹杂,应补其不足,泻其有余,调阴阳补气血,调整脏腑之偏衰,活血通络,理气化痰,使心脉气血流通,随证配合,标本兼治。
利用中医学固本培元的思想,结合“五脏同调,温阳益心,养血通脉”的治疗理念,辨证论治房颤,根据发病机理的不同,一人一方,一症一方,予以益气养阴,活血化瘀补血养心,虚实相兼,标本兼顾为治疗手法,达到散瘀通脉,改善微循环,祛除瘀血,阴阳双补,气血同调,保证血液流量通畅,控制心室率,提高生存质量,控制房颤发作。
需注意---易发人群:
风湿性心脏瓣膜病:患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患者占据着最大的比例,尤其是二尖瓣非常狭窄并且无法完全关闭的患者,发生心脏房颤的几率可高达41%。
冠心病:冠心病患者的常有表现中就心脏房颤。
心肌病:无论哪种类型的心肌病都会引起心脏房颤,其发生率可大可小,大约在10%-50%之间,多见于成年人,儿童患者也偶有发生。
高血压:高血压病也非常容易引起心脏房颤,是因为高血压导致心肌过于肥厚而产生的一种异常反应。
肺心病:引起心脏房颤的主要原因就是患者肺内受到了反复的感染,或是长期缺氧所致。
提醒您: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保持愉快的心境是预防房颤的基本,平时要控制体重,适当锻炼,戒烟、酒,避免服用含有咖啡因的物质诸如(茶、咖啡、可乐)等以及非处方药,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,如(葱姜、咖喱、辣椒)等,应经常观察心率和血压。
上一页: 没有了
下一页: 没有了